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作为制造业之都和工业品牌璀璨之城,青岛有300多万名职工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扎根岗位,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让创新创效的成果竞相涌现,成为支撑青岛制造的重要力量、锻造“品牌青岛”的劳动者大军。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持续推进“岛城工匠”培育、工程师梯队培塑等计划,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这为全市广大职工建功立业指明了方向,为工会工作提出了遵循。围绕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市总工会将更好地团结动员广大劳动者持续深化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形成职工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成果持续转化的良好态势,为谱写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篇章贡献工人力量。
搭建创新平台
激发产业工人立足制造业一线“一匠五创”
100万元!这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管益辉团队收到的奖金。在2021年度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省级决赛上,他和团队收获了特等奖的殊荣。在车间干了31年,他说没想到产业工人也能和科学家一样,拿这么大的奖。
《高速列车轮对轴箱柔性加工技术与应用》是管益辉的参赛项目。管益辉与团队在参与高铁轮对轴箱体生产任务时,发现轮对轴箱存在加工效率低、返工率高、自主生产效率低、检修成本高等问题。根据生产需求,借助工会搭建的职工创新创效平台,管益辉与团队经过7年实验攻关,发明了铸钢分体式轴箱体,实现了多品种混线并行生产和一人多机控制,生产效率提升30%,人员需求降低40%,累计创效4.65亿元。
作为生产环节最基础的一环,立足岗位、坚持创新的“管益辉们”还有很多。他们在生产一线发现创新点,创新成果也在一线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带来的产能提升、经济效益提高的效果都非常明显。
管益辉获奖后,有个细节颇耐人寻味。他曾专门到市工人文化宫职工赋能中心登门致谢。在获奖之前,管益辉曾多次参与赋能中心的学习和培训,精进技能。在申报职工创新项目时,赋能中心的专家也对他的申报材料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对此,管益辉满是感激:“这份成绩里有赋能中心的功劳,更与工会系统的精心培育分不开。”
职工赋能中心是全国首家,主要任务就是为产业工人、工匠人才系统化赋能,帮助职工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创业发展能力等。此外,为激发职工创新创效伟力,市总工会还积极搭建建功立业平台,引领全市职工用拼搏奋斗实现人生梦想。
——搭建立功竞赛平台。市总工会拿出专项资金确保常态化开展劳动竞赛。按计划,全市每年开展各级劳动和技能竞赛3000余项,提质降耗10亿元。
——搭建技能创新平台。构建集全员创新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新班组、创新能手、创新成果于一体的职工创新体系。每年出资1100余万元,培育全员创新企业、激励职工创新创效。
——搭建创先争优平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等“十强”产业和青岛“956”产业新体系开展技术技能、创新创意竞赛,给予每个市级“十强”产业竞赛项目2万元资金支持。
目前,全市已构建起以青岛(大)工匠、创新能手、创新成果为支撑,以建立创新型班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抓手,以打造全员创新企业为导向的“一匠五创”职工岗位建功平台,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正全面提升。
完善激励机制
鼓励产业工人瞄准制造业高峰“攻坚登顶”
伴随“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特种绳索制造方——青岛海丽雅集团技术团队走进大众视野。
深空探索充满难以预料的危险。探测器从高空进入火星大气,超高速摩擦和巨大冲击力对着陆伞绳与着陆器之间连接处的耐高温性能要求极高。
为解决这一重要课题,青岛海丽雅集团技术团队日夜攻关,仅选择材料就返工40余次。而这已经不是海丽雅第一次在国家重大科研工程中亮相了。此前,它还接到过“蛟龙号”8000米救生绳生产任务,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技术攻关,最终打响了“特种缆绳”的第一炮。
一根绳索,让这个团队站上了中国特种绳缆的高峰。他们是青岛工匠的缩影,是无数劳动者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守正出新的真实写照。
产业工人的创新永远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出发的。因为长期扎根一线,他们更了解要解决的问题、需击中的要害,这种由内生发的力量往往更有震慑力。
为培植这股力量,我市一直在布局,不断呼应产业工人渴望成长成才、希望增加收入、期待晋级晋升的需求,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新时代工匠之城。
——搭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出台《关于工业互联网技能提升培训补贴》等政策,全市范围内开展职业培训。成立青岛工匠学院,建设首批30个实训基地、18家工业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承接单位,服务职工6万余人次。
——建立技能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劳动收入。支持工匠人才凭借技能提高经济收入,鼓励企业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岗位津贴、技能津贴、带徒补贴等工资单元,鼓励企业加大对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参与分配的激励力度。
——搭建职工成长阶梯,畅通职业发展渠道。陆续出台《关于实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的意见》《青岛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奖励实施细则》《关于全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双师制”“双通道”等技能人才评聘体系建设。
——厚植工匠文化,打造工匠之城。市政府将打造工匠之城上升为全市战略,每年命名“青岛大工匠”10-20名、“青岛工匠”40-80名,分别奖励8万元和2万元,目前已形成市级、区(市)级、企业工匠建设梯队。
弘扬“三种精神”
激励产业工人以奋斗创造奉献为荣
如果问支撑创新的底气是什么?学识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答案。有所学才能有所创,学到的知识永远是支撑创造的动力。
针对生产一线部分产业工人学历水平低、专业素养缺乏的短板,青岛市总工会以开展“求学圆梦”活动为契机,组织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60家开展成人教育的高等院校入驻“求学圆梦”职工素质教育平台,为6000名一线职工提升学历搭建报名平台、提供学费补助。
此举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将“不脱产、不离岗、不离厂”的现代远程学历教育服务送到了职工身边。得到提升的“金蓝领”,也把所学所得化为驱动力和创新力,积极投身在各自岗位之中,奋勇争先、发光发热。
不仅用学识教育帮助职工创新,市总工会还大力推进劳动特色教育激励职工。从市、区(市)到基层一线,体系化打造千余个职工素质教育阵地:劳模工匠展示馆、工人运动纪念馆、劳动主题公园、劳动者大街“四位一体”的“三种精神”阵地,以5D、VR等新技术讲好讲“活”党领导下的工运史;全市66个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5G高清视频党建教育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等高品质劳动教育资源,鼓舞职工在本职岗位上奉献、奋斗。
“三种精神”始终贯穿在工会各类活动中——选树宣传“新时代最美劳动者”,连续开展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活动,立体化开展“劳动铸魂”主题宣传,在地铁机场、沿海灯光秀“致敬劳模工匠”,组织百名劳模工匠走进基层一线宣讲,推出MTV《劳动铸魂》、六集纪录片《铸魂》等具有鲜明青岛特色的、职工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持续创新“每周一讲”职工公益大讲堂、职工文化艺术节、“劳动者之歌·共同的家园”送公益演出活动……常态化的教育形式,创新性的教育内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正逐渐融入职工的血液中,外化为具体行动。“三种精神”所包含的奋斗、创造、奉献精神,正鼓舞着广大职工成为更高质量发展、更高品质生活的创造者、贡献者、受益者。
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管延安、宁允展、周光耀等大国工匠、最美职工,不仅自己在岗位上做出了耀眼的成绩,还注重“传帮带”,让敬业、奉献、爱岗、钻研、精益求精的品格代代传承。
老师傅展现榜样力量,青年人迸发拼搏热情,匠心技艺的“传帮带”,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节奏,更为产业储备了后续人才。这是对创新底气的另一个回答。
踏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大劳动者正奋力拼搏、砥砺前行。工匠精神、创新创效激情将激励更多劳动者争做高技能人才,用实干成就梦想,靠奋斗人生出彩。这股磅礴的创新力量,将不断铸就“青岛制造”的新辉煌!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王子枫
下一篇:没有了